
【案情】
被告人王某2012年5月3日9时许,到江西省贵溪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投案,同日11时许,被移送至江西省月湖区公安局刑警大队。因当时王某未如实供述,没有形成讯问笔录,晚上23时许,经过该队民警对其进行思想工作后如实的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但未如实供述同案犯艾某的真实身份。被告人艾某2012年6月1日被抓获。被告人王某到6月26日供述同案犯是艾某,因为艾某是其老婆家亲戚,所以未如实供述同案犯的真实身份。
【分歧】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被告人王某自动投案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未如实供述同案犯的真实身份,其投案行为是否能认定为自首。
第一种意见:依据法释[1998]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故被告人王某投案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自首。
第二种意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被告人王某在2012年6月26日侦查机关对其进行讯问的时候如实交待了同案犯的真实情况,即被告人王某在侦查阶段后期供述了同案犯的真实姓名,仍属如实供述同案犯,属自首。但被告人王某在同案犯艾某归案前未如实供述同案犯的真实身份这一情节在量刑时综合考虑。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如下: 法发[2010]6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问题的意见》及法释[1998]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外,还应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情况。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故共同犯罪案件中,认定犯罪嫌疑人自首所需“供述所知的同案犯”的具体内容,除了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外,主要是同案犯的个人基本情况 即同案犯姓名、住址、联系电话、体貌特征、工作地点等个人自然、社会情况。笔者认为法律明确、具体规定自首情节的意义在于鼓励犯罪分子自动投案,主动交代罪行,认罪服法,洗心革面,改过自新,不致隐匿于社会继续犯罪;同时,也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节约司法资源,减少收集证据的时间和精力,促使案件及时侦破和审判。而本案中的被告人王某在主动投案后,碍于亲情没有供述同案犯的真实身份,致公安机关不能及时侦破案件,浪费司法资源,其行为不符合自首的条件,不能认定为自首。
综上所述,被告人王某自动投案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未如实供述同案犯的真实身份,其投案行为不能认定为自首。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人民法院)
扩展阅读
新罪名已见成效,“高空抛物罪”、”危险作业罪“、“冒名顶替罪”、“催收非法债务罪”、“妨害安全驾驶罪”,今后又将有哪些行为入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已于2021年2月22日由最高…
浅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帮教机制的优化
一、问题的缘起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犯罪形成原因、刑事责任认定及刑罚适用上有着明显区别,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刑事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
浅谈《刑法》第269条的认定条件
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这种情形在理论上称为事后抢劫。抢劫罪是…
死缓限制减刑相关法律文书的表述
2011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对我国的刑罚结构作出重大调整,增设了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制度。为正确适用该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案件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
刑事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刑事审判是一个国家人权保护的窗口,是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关系到公民个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近几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