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情】
方某花了5000元买了辆摩托车,骑了半年之后,方某的好朋友唐某提出借用下方某的摩托车,摩托车借给唐某后,唐某就一直未归还。方某有一天路过唐某家的院子,方某发现自己的摩托车就停放在唐某家的院子里,于是偷偷的推出来,推出来之后,第二天唐某找到方某表示歉意,说自己不小心将其摩托车丢失,因该摩托车已经骑了半年有余,自己愿意以4000元赔偿方某。方某想了想说:“好吧,你愿意赔就赔吧”。唐某赔了方某4000元后,方某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有点不太妥,后将其摩托车拿去便卖得了3500元。对于方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呢?
【分歧】
对于方某的行为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方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方某把自己所有但在他人合法占有的摩托车弄回来并没有侵犯其他人的所有权。因该摩托车本就归方某所有,所有方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方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理由是方某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了事实真相,使唐某误以为方某的摩托车被盗,因方某隐瞒事实而非法占有了唐某的4000元钱,方某构成诈骗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方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理由是自己所有但为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亦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
【评析】
笔者赞同第三种意见,即方某的行为够成盗窃罪。理由如下:
第一,所谓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窃取的行为。盗窃罪的法益是占有而非所有。这辆摩托车虽然是由方某所有,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由唐某合法占有。自己所有但为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亦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方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其摩托车偷回来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第二,方某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虽然行为人方某实施了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唐某陷入认识错误并基于认识错误处分了自己的财物,最后行为人方某取得了4000元。但是方某事后的欺骗行为针对的还是那辆摩托车,其行为并没有侵犯新的法益,方某的这种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所以方某隐瞒事实的行为并不成立诈骗罪,只成立盗窃罪一罪。
综上所述,方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人民法院)
扩展阅读
新罪名已见成效,“高空抛物罪”、”危险作业罪“、“冒名顶替罪”、“催收非法债务罪”、“妨害安全驾驶罪”,今后又将有哪些行为入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已于2021年2月22日由最高…
浅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帮教机制的优化
一、问题的缘起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犯罪形成原因、刑事责任认定及刑罚适用上有着明显区别,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刑事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
浅谈《刑法》第269条的认定条件
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这种情形在理论上称为事后抢劫。抢劫罪是…
死缓限制减刑相关法律文书的表述
2011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对我国的刑罚结构作出重大调整,增设了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制度。为正确适用该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案件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
刑事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刑事审判是一个国家人权保护的窗口,是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关系到公民个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近几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